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怎么理解
子贡赎人的故事:一场“道德绑架”的喜剧
子贡赎人的故事,听起来像是一部古装版的“道德绑架”喜剧。话说子贡,这位孔子的高徒,家财万贯,出手阔绰。有一次,他赎回了一个被卖为奴隶的鲁国人,却拒绝了国家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事,气得直摇头:“你这不是害人吗?”子贡一脸懵:“我做好事还做错了?”孔子解释说:“你这么一搞,以后谁还敢接受赏金?大家都得学你,做好事不求回报,结果就是没人愿意再赎人了。”
这故事听起来有点荒诞,但仔细一想,还真有点道理。子贡的做法看似高尚,实则有点“道德绑架”的意思。他用自己的行为树立了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标杆,结果把其他人都逼到了墙角。就像现在有些人捐款不留名,搞得其他人也不好意思公开捐款一样。这种行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伟大,但实际上却让更多人望而却步。
子路受牛的故事:一场“接地气”的道德课
相比之下,子路受牛的故事就显得接地气多了。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为了感谢他,送了一头牛给他。子路毫不客气地收下了。孔子听说后,不但没生气,反而夸奖他说:“这下好了,以后鲁国人都会争着去救落水的人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简单明了,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子路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没有子贡那么高尚,但却更符合人性。人们做好事的时候,往往希望得到一些回报——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如果做好事没有任何好处可图的话(比如像子贡那样)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选择袖手旁观了——毕竟谁也不想做亏本的买卖嘛!
两个故事的对比:道德不是空中楼阁
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看就更有意思了——它们就像是两堂截然不同的道德课:一堂是高高在上的理想主义课;另一堂则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课。前者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后者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且后者往往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和实践!
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有人做了好事之后拒绝接受任何报酬或者表扬;又或者有人做了好事之后大肆宣扬自己有多么伟大等等……这些行为背后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某种极端化的倾向——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过于功利化……而真正健康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刻意追求完美无缺;也不完全放弃对回报的期待……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到做好事的行列中来!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