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禅的著名典故 刘禅的三个典故
刘禅的“乐不思蜀”
刘禅,这位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虽然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却有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典故——“乐不思蜀”。话说当年蜀汉被魏国灭了之后,刘禅被带到了洛阳,过上了“高级俘虏”的生活。有一次,魏国的权臣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席间故意安排了蜀地的歌舞表演。司马昭心想:“这小子看到家乡的歌舞,肯定得哭得稀里哗啦吧?”结果刘禅看得津津有味,笑得比谁都开心。司马昭忍不住问:“你想不想蜀地啊?”刘禅居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意思就是:“这儿多好玩啊,我才不想回去呢!”这话一出,司马昭和在场的人都傻眼了。看来刘禅不仅是个“佛系皇帝”,还是个“乐天派”啊!
刘禅的“扶不起的阿斗”
说到刘禅,还有一个更经典的标签——“扶不起的阿斗”。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情节:诸葛亮临终前对姜维说:“阿斗虽然有些愚钝,但只要你们好好辅佐他,蜀汉还是有希望的。”结果姜维等人费尽心思辅佐刘禅,却发现这位皇帝根本就是个“甩手掌柜”。你让他处理政务吧,他总是推三阻四;你让他打仗吧,他更是躲得远远的。最后大家终于明白了:这阿斗啊,真是扶不起来!其实仔细想想,刘禅这种性格也有点可爱。他不争不抢、不急不躁,活脱脱一个古代版的“躺平青年”。虽然历史上的评价说他昏庸无能,但换个角度看,他或许只是个不愿意卷入权力斗争的普通人罢了。
刘禅的“无为而治”
除了以上两个典故外,刘禅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特质——他的“无为而治”理念。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是他懒惰的表现,但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也挺管用的。比如在诸葛亮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刘禅并没有急于插手政务,而是让大臣们自行处理事务。结果蜀汉的政治反而变得更加稳定了。当然啦,这种做法也有它的弊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但不得不说,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里,能够保持内部的稳定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所以与其说刘禅是个昏君或懒君,不如说他是个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的人。只是可惜,他没有遇到更好的时机和环境来发挥自己的才能罢了!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