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小气”传说

司马光,这位北宋的大文豪,不仅以《资治通鉴》闻名天下,还因为他的“小气”在民间流传甚广。据说,司马光从小就特别节约,尤其是对粮食。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但他从不浪费一粒米。有一次,他看到家里的仆人倒掉了一碗剩饭,立刻跑过去,把那碗剩饭捡起来吃了。仆人吓坏了,以为自己犯了什么大错。司马光却笑着说:“这饭还能吃,为什么要倒掉呢?浪费粮食可是要遭天谴的!”从那以后,家里的仆人再也不敢随便倒饭了。

司马光节约粮食的故事

“砸缸”背后的节约智慧

说到司马光,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但其实,这个故事背后还隐藏着他的节约智慧。当时,司马光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缸里,情急之下用石头砸破了缸救人。事后,大家都夸他聪明勇敢。但司马光却说:“其实我砸缸还有一个原因——这缸里的水还能用呢!要是等水流干了再救人,那多浪费啊!”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觉得这孩子真是太有意思了。从此以后,司马光的节约名声更响了。

“节约达人”的日常

长大后,司马光的节约习惯一点都没变。他在朝廷做官时,经常和同僚们一起吃饭。有一次,大家点了一大桌菜,吃到最后还剩了不少。其他人觉得无所谓,反正公款报销嘛!但司马光却不干了:“这些菜还能吃呢!为什么要浪费?你们不吃我吃!”说完就拿起筷子大吃起来。同僚们看得目瞪口呆:这还是那个写《资治通鉴》的大学者吗?怎么像个饿死鬼投胎似的?不过从那以后,大家都不敢在他面前浪费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