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典故简括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这可不是躲猫猫
你知道“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吗?别以为它是在教你如何优雅地躲避追债人或者避开办公室里的八卦风暴。其实,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相当有趣的历史故事。话说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为了争夺霸权,打得不亦乐乎。有一次,晋国的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在楚国做客时,楚王问他:“如果有一天我们两国打起来,你会怎么办?”重耳回答说:“我会退避三舍。”这里的“三舍”可不是指三个宿舍,而是古代的距离单位,一舍大约等于三十里。所以,退避三舍就是撤退九十里。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在玩“你追我赶”的游戏?
重耳的智慧:不是逃跑是策略
你可能会想,重耳这回答是不是有点怂?其实不然,这可是个高明的策略。首先,他表达了对楚王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毕竟人家楚王对他不错嘛。其次,这也显示了他的智慧:不直接硬碰硬,而是选择暂时撤退,给对方一个台阶下。最后,这种做法还能迷惑敌人,让他们误以为晋国软弱可欺。结果呢?后来晋楚真的打起来了,晋文公果然按照承诺退了九十里。楚军一看这情况,觉得晋军不敢打,结果放松了警惕。谁知道晋军突然反击,打得楚军措手不及。这一招“以退为进”真是妙极了!
成语背后的职场启示
别看这个成语讲的是古代战争的故事,其实它对现代职场也很有启发。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者与同事意见不合时,不妨学学重耳的智慧——先退一步海阔天空嘛!比如你和同事因为一个项目方案争得面红耳赤时,不妨说:“好吧好吧,我们先按你的想法试试看,不行再调整呗!”这样既避免了冲突升级,又给了双方一个缓冲的机会。再比如老板给你布置了一个超难的任务,你觉得根本完不成时,也可以先答应下来,然后慢慢想办法解决——这不就是现代版的"退避三舍"吗?总之啊,"退避三舍"不是教你当缩头乌龟,而是让你学会用智慧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