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的出处

“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感慨人生离合、世事无常时所作。词中“婵娟”指的是月亮,古人常用“婵娟”来形容月亮的美丽和明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同一轮明月来寄托彼此的情感。

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

诗句的意境与情感

“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还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感悟。月亮作为永恒的象征,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苏轼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即使身处异地,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来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情感的联系。这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使得这句诗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诗句的文化影响

“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广泛引用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还被用来表达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尤其是中秋节,人们常常会引用这句诗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此外,这句诗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它的美妙意境和深刻内涵,使得无数读者为之动容,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