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详细
科举制度的萌芽:从“举孝廉”到“进士科”
科举制度这玩意儿,最早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考试,而是从一堆乱七八糟的推荐制度里慢慢长出来的。你想想,古代那些皇帝们,天天坐在龙椅上发愁:“哎呀,我这国家这么大,怎么才能找到靠谱的人才来帮我管理呢?”于是乎,他们就开始琢磨各种办法。最开始是“举孝廉”,就是看谁家孩子孝顺、廉洁,就把他推荐上来当官。听起来挺正经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嘛……嘿嘿,你懂的。
后来到了隋朝,隋炀帝(对,就是那个喜欢开大运河的哥们)觉得这办法不行,太随意了。于是他一拍脑袋:“咱们搞个考试吧!”就这样,科举制度正式登场了。不过那时候还比较简单,主要是考考诗赋、策论啥的。考生们一个个坐在考场里,抓耳挠腮地想着怎么写出一篇让皇帝满意的作文。虽然那时候的考试还不像后来那么复杂,但至少比“举孝廉”靠谱多了。
科举制度的巅峰:明清时期的八股文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算是达到了它的巅峰状态——或者说“巅峰病态”更合适。这时候的考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写写诗赋、策论了,而是变成了一场极其复杂的智力游戏——八股文。八股文这玩意儿有多变态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求考生在固定的格式里写文章,而且还得按照固定的套路来写。比如开头必须怎么写、中间必须怎么写、结尾必须怎么写……简直比现代的高考作文还要死板!
考生们为了应付这种考试,不得不从小就开始背诵各种经典文章、练习各种写作套路。有些聪明的考生甚至发明了一些“作弊神器”——比如把小抄藏在衣服里、鞋子里什么的。不过这些小聪明往往会被考官识破(毕竟人家也是从考生过来的),然后就会被狠狠地惩罚一顿。所以大多数考生还是老老实实地背书、练字、写八股文。这样一来二去地折腾了几百年后(从明朝到清朝)科举制度终于变成了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但也正因为太复杂了所以最后把自己给玩死了……
科举制度的终结:废除与反思
到了清朝末年(1905年)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被正式废除了!这个消息一出来可把当时的读书人给吓坏了:“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多年八股文现在居然没用了?!”但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是必然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科举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了……毕竟那时候连火车都开进中国了你还让人家整天背四书五经写八股文这不是搞笑吗?
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向现代化转型——新式学堂纷纷建立起来学生们也开始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虽然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毕竟要从头开始学习新知识还是挺难的)但至少方向是对的嘛!而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状元榜眼探花们则只能默默地接受现实转行去做别的工作了……当然也有一些顽固派坚持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这种观念很快就被时代淘汰掉了……总之呢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终于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