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殉国”大戏,比电视剧还精彩

明末的殉国故事,简直比现在的电视剧还要精彩。你以为殉国就是一群人抱着必死的决心,慷慨赴义?不不不,这里面可是花样百出。有的人是真英雄,比如那些在战场上拼到最后一口气的大将;有的人则是“被迫”殉国,比如那些被敌人围困得走投无路的小官吏。更有趣的是,还有些人明明有机会逃跑,却偏偏选择“殉国”,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了历史上的笑柄。

明末殉国 明末殉国官员一览表

比如说那个崇祯皇帝吧,他可是“殉国”界的头号人物。他老人家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城的时候,本来可以逃走的,但他偏不!他选择了上吊自杀。这倒也罢了,可他上吊的地方居然是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这画面感也太强了吧?后来有人调侃说:“崇祯皇帝这是怕自己死得不彻底,非得找个歪脖子树来确保一下。”你说这事儿闹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殉国的花样百出,比现在的综艺节目还热闹

明末的殉国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比现在的综艺节目还要热闹。有的人选择跳河自尽,结果河太浅了没淹死;有的人选择服毒自杀,结果毒药过期了没死成;还有的人选择自焚殉国,结果火太小了没烧着……这些奇葩的“殉国”方式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最搞笑的是那些文人墨客们。他们平时写诗作赋、风花雪月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厉害,可到了关键时刻却一个个怂得不行。有的人明明有机会逃跑却偏要装模作样地写几首“绝命诗”然后才肯去死;有的人则是临死前还要拉着几个朋友一起陪葬——美其名曰“同生共死”!这些文人的“殉国”方式简直让人无语:你们就不能痛快点儿吗?非要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出来!

明末的“殉国”文化:一场集体的自我感动

明末的“殉国”文化其实是一场集体的自我感动。那时候的人们特别喜欢把“忠君爱国”挂在嘴边上——仿佛只要喊得够响亮就能证明自己是个英雄似的!但实际上呢?很多人所谓的“殉国”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反正死了之后也没人知道真相了嘛!这种自我感动式的“殉国”行为在今天看来真是又好笑又可悲。

更搞笑的是那些官员们。他们平时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厉害;可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变得特别有骨气起来——动不动就要以死明志!这些人所谓的“忠君爱国”其实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罢了——毕竟活着的时候名声已经臭了嘛!所以还不如干脆来个壮烈牺牲来得划算呢!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在今天看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