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一生唯谨慎 孔明一生多谨慎遇事不糊涂
孔明的“谨慎”从何而来?
孔明,这位三国时期的“智慧担当”,他的谨慎可不是天生的。据说他年轻时也是个热血青年,梦想着一展宏图。但自从跟着刘备混,经历了几次失败后,他就开始变得谨慎了。你想想,刘备那会儿可是个“三无”老板——没地盘、没兵马、没钱粮。孔明要是再不谨慎点,估计连饭都吃不上。
所以,孔明的谨慎其实是一种“生存本能”。你看他每次出谋划策,总是先考虑最坏的结果。比如赤壁之战前,他不仅算准了曹操的兵力,还算准了风向和天气。这种“未雨绸缪”的本事,让他成了三国里最靠谱的军师。
孔明的谨慎体现在哪儿?
孔明的谨慎不仅体现在打仗上,连日常生活也处处小心。比如他每天工作到半夜三更,连睡觉都得抱着本书。有人问他:“你这么拼,不怕累坏身子吗?”孔明微微一笑:“我这是在为天下苍生操心啊!”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怕自己一松懈,敌人就趁虚而入。
还有一次,刘备让他去守荆州。孔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但临走前还特意给关羽写了一封信:“老关啊,荆州这地方可不比别处,你得小心点啊!”结果关羽没听他的话,最后丢了荆州。这件事让孔明更加坚信:谨慎是成功的关键!
孔明的谨慎有没有过头?
虽然孔明的谨慎让他成了三国里的“常胜将军”,但有时候也让人觉得有点过头了。比如他每次打仗都要先算卦、看天象、研究地形图……搞得手下人都快疯了:“军师啊,咱们能不能快点出发?敌人都要跑光了!”但孔明依然不慌不忙:“急什么?我还没算完呢!”
还有一次,他派马谡去守街亭。临走前叮嘱了一大堆:“你要小心敌人的埋伏啊!要看好水源啊!要……”结果马谡还是犯了错。事后有人问孔明:“你是不是太啰嗦了?”孔明叹了口气:“我这不是为了大家好嘛!”看来他的谨慎已经深入骨髓了。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