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童年:天才儿童的烦恼

屈原小时候可是个天才儿童,聪明得让老师都怀疑人生。他三岁就能背《诗经》,五岁就开始写诗,七岁已经能跟大人辩论国家大事。不过,天才也有烦恼,比如他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走路都带着一股“我天下无敌”的气势。小伙伴们都不太喜欢跟他玩,觉得他太自恋了。

屈原的故事70字 《屈原的故事》

有一次,屈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口气说了三个小时,老师都听晕了。最后老师无奈地说:“屈原啊,你这么聪明,要不你去当个宰相吧?”屈原一听,心想:“这主意不错!”于是他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屈原的政治生涯:从天才到失意

屈原长大后真的当了官,成了楚国的左徒。他满脑子都是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天天想着怎么让楚国变得更强大。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楚国的那些大臣们可不买他的账,觉得他太年轻、太理想化。他们整天在背后说:“这小子以为自己是谁啊?还想改革?做梦吧!”

屈原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最后还被贬官了。他被贬到江南的一个小地方,整天对着江水发呆。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这么聪明、这么努力,却得不到重用。于是他开始写诗发泄情绪,写得那叫一个悲壮啊!后人把这些诗编成了一本书,叫《离骚》。

屈原的结局:投江自尽的传奇

后来楚国被秦国打败了,屈原彻底绝望了。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这么爱国、这么有才华的人会落到这个地步。于是他在五月初五那天跑到汨罗江边上大哭了一场(可能还喝了点酒)。哭完之后他觉得人生没意思了(也可能是因为喝多了)就跳江自杀了。

老百姓听说屈原跳江了都很伤心(可能是因为他写的诗太好听了)就划着小船去捞他的尸体(虽然没捞着)还往江里扔粽子(怕鱼吃了他的尸体)后来这个习俗就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虽然没人知道为啥要吃粽子)总之屈原的故事就这么流传下来了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悲剧英雄之一(虽然他自己可能不觉得自己是英雄)反正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不要太聪明也不要太理想化否则容易把自己逼疯(或者跳江)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屈原我们可能就没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了呢!所以还是要感谢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吧!最后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屈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