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奇葩”教育法

苏洵,这位北宋的大文豪,不仅自己文章写得好,教育儿子也有一套“奇葩”方法。话说他有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这俩小子从小就聪明伶俐,但苏洵可不是那种传统的严父。他觉得,教育孩子嘛,得有点创意,不能老是板着脸讲大道理。于是,他决定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培养儿子。

苏洵教育儿子的故事 苏洵的故事励志故事

有一天,苏洵把两个儿子叫到书房,神秘兮兮地说:“今天咱们不读书,咱们来玩个游戏!”苏轼和苏辙一听,眼睛都亮了。苏洵接着说:“你们俩各自去找一块石头,越大越好,然后把它搬到院子里去。”两个小家伙一听,立马跑出去找石头了。不一会儿,苏轼搬来了一块大石头,苏辙也不甘示弱,搬来了一块更大的。

苏洵看着他们满头大汗的样子,笑着说:“好!现在你们要把这块石头雕成一个漂亮的石狮子。”两个孩子一听,傻眼了。这石头又大又硬,怎么雕啊?苏洵看出了他们的困惑,说:“别急,慢慢来。记住啊,做事情要有耐心和毅力。”就这样,苏轼和苏辙开始了他们的“石雕之旅”。虽然最后他们雕出来的石狮子歪歪扭扭的像个土豆似的(其实更像两块破石头), 但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学会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也明白了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放养式”教育的妙处

苏洵的教育方式还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放养". 他不像其他家长那样整天盯着孩子读书写字, 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世界. 他认为, 孩子就像小鸟一样, 只有让他们自由飞翔, 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生存.

有一次, 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去郊外游玩. 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 河水清澈见底. 苏洵对孩子们说: "你们看这条河多美啊!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这么清澈吗?" 苏轼和苏辙摇摇头. "因为河水一直在流动啊," 苏洵解释道,"就像知识一样, 只有不断学习新东西, 才能保持头脑清醒."

接着, 他又指着河边的树木说: "你们再看这些树, 它们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 "孩子们又摇摇头."因为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土里啊,"他说,"就像做人一样,要有坚实的基础才行."就这样,在游玩的过程中,父子三人聊了很多关于生活和学习的道理.虽然看起来是在玩耍,但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生动的"户外课堂".这种"放养式"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幽默感是教育的调味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幽默感也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而这一点在老顽童般的父亲——老泉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记得有一次教孩子们写文章时: 老泉先生拿起一支毛笔在纸上画了个圆圈儿然后问:"这是什么?" 小东坡一看就乐了:"爹!这不就是个饼吗?" 老泉先生摇摇头:"不对不对!" 小车儿(注:即小辙)也凑过来看了看:"那一定是个月亮!" 老泉先生还是摇头:"也不对!" 这时两个孩子都懵圈儿了——这到底是个啥呀? 老泉先生这才慢悠悠地说:"这是句号啊!你们写文章的时候要学会用标点符号知道不?" 说完还做了个鬼脸逗得两个孩子哈哈大笑! 从此以后每当写文章遇到困难时想起父亲画的那个"饼状句号",兄弟俩都会忍俊不禁继续埋头苦干起来! 这种充满幽默感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起来还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啊! 总之呢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老泉先生确实是个教育高手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培养出了两位杰出的文学家——东坡居士和小车儿兄弟(注:即苏轼与弟弟)! 所以各位家长朋友们不妨也学学老泉先生的"奇葩"教育法说不定您也能培养出下一个东坡居士呢!(开玩笑啦~)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