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前的紧张气氛

话说那马关春帆楼,名字听起来挺文艺的,但那地方可不是什么喝茶聊天的好去处。那是1895年,清朝和日本正在这儿谈一笔“大生意”——《马关条约》。谈判桌前,清政府的代表李鸿章和李经方,面对的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双方一见面,气氛就紧张得像两队准备打架的公鸡。

马关春帆楼谈判 日本马关春帆楼

李鸿章心里那个苦啊,他知道这次谈判不好搞。日本那边可是气势汹汹,仗打完了,现在要来“分赃”了。李鸿章心里嘀咕:“这帮小日本,真是不讲武德!”但他还得硬着头皮上,毕竟清政府派他来可不是让他来度假的。

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谈判一开始,伊藤博文就摆出一副“我赢定了”的架势。他直接抛出了日本的条件: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每一项都像是往李鸿章心口上捅刀子。李鸿章心里暗骂:“这哪是谈判啊?这简直是抢劫!”但他还是得保持冷静,尽量争取点儿利益回来。

李鸿章开始跟伊藤博文讨价还价:“这个赔款能不能少点儿?我们大清国现在也不富裕啊!”伊藤博文冷笑一声:“少点儿?你们打输了仗还想少赔钱?没门!”李鸿章又试探着问:“那割地的事儿能不能再商量商量?”伊藤博文直接拍桌子:“不行!你们必须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

谈判桌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李鸿章虽然心里憋屈,但也只能尽量争取时间,希望能拖到清政府那边有新的指示。可日本那边可不给他这个机会,步步紧逼,一点儿都不松口。

谈判后的无奈结局

最终,这场谈判还是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马关条约》签订了,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每一项都让清政府颜面扫地。李鸿章回到国内后,被骂得狗血淋头——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软骨头……总之就是各种难听的话都往他身上招呼。

其实李鸿章也挺冤的——他明明是想为国家争取点儿利益回来啊!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弱国无外交嘛!日本那边可是打定主意要狠狠宰一刀的——谁让你清政府打不过人家呢?所以啊,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个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