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孟子:人性本善,像块未经雕琢的玉
孟子这哥们儿,简直就是个“人性本善”的超级粉丝。他认为,人的本性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天生就是好的,只是需要一点点打磨和引导。你想想,刚出生的小宝宝,谁不喜欢?他们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好奇,这不就是“善”的最好证明吗?
孟子还举了个例子,说人看到小孩子掉进井里,都会本能地去救。这不是因为想讨好谁,而是因为内心深处的那份善良在作祟。所以,孟子觉得,只要我们好好培养这份善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人人都是潜在的超级英雄”?
不过呢,孟子也承认,有时候人会做一些坏事。但他认为这并不是因为人性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多,或者教育不到位。所以他的解决方案就是:加强教育,减少诱惑。简单来说就是:“你本来是好的,只是走偏了路。”
荀子:人性本恶,像块未经雕琢的石头
荀子可不像孟子那么乐观。他认为人性本恶,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硬邦邦的,不经过打磨根本没法用。荀子觉得,人的本性里就有贪婪、自私这些东西。你看看那些为了抢资源打得头破血流的场面就知道了——这不就是“恶”的表现吗?
荀子还举了个例子说:“如果让你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干就能吃饱穿暖,你会愿意干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懒惰、自私、贪婪。这些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他觉得光靠教育是不够的——还得靠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你本来是坏的,得靠外力来管教你!”
不过荀子也不是完全悲观的人。他认为虽然人性本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通过教育和法律可以让人变得更好(听起来又有点希望了)。所以他的解决方案就是:加强教育和法律约束双管齐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胡萝卜加大棒”?
异同对比:一个乐观一个现实
孟子和荀子的观点虽然截然不同(一个说善一个说恶)但仔细想想其实他们都在讨论同一个问题——如何让人变得更好!只不过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已!孟子的方法比较温和(像春风化雨)而荀子的方法则比较强硬(像雷厉风行)!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童话故事?)
而且有趣的是(或者说讽刺的是)虽然他们观点相反但他们都认为教育和制度很重要!只不过孟子更强调内在修养而荀子更强调外在约束罢了!所以说啊(笑)这两位老兄其实都是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感觉有点像是在玩“双人舞”呢!)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