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历史典故及成语
周公解梦:不只是梦的解析
说到周朝的历史典故,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周公解梦”。你以为周公只是个解梦的?那你就太小看他了!周公,全名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妥妥的皇亲国戚。他不仅帮哥哥打下了江山,还帮侄子稳定了政权。所以,“周公解梦”这个成语其实是在夸他无所不能,连梦都能搞定。不过,现代人一提到周公,多半是想睡觉了——毕竟“周公解梦”已经被我们玩坏了,变成了“周公叫我去睡觉”的梗。
烽火戏诸侯:史上最贵的恶作剧
接下来咱们聊聊“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的主角是周幽王和他的宠妃褒姒。褒姒是个冷美人,不爱笑,于是幽王就想尽办法逗她开心。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点燃了烽火台——这可是古代的紧急报警系统啊!诸侯们一看烽火信号,以为有外敌入侵,赶紧带着兵马赶来救援。结果到了一看,啥事儿没有,就是幽王在逗褒姒笑。诸侯们气得直跺脚,但也没办法。后来真的有外敌入侵时,幽王再点烽火台,诸侯们都不信了——谁让你上次骗我们呢?结果幽王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所以说啊,恶作剧要适度,不然代价可是很惨重的!
退避三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最后咱们来说说“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角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重耳年轻时流亡在外多年,后来回国当了国君。有一次和楚国打仗时,楚军将领成得臣咄咄逼人。重耳想起当年流亡时楚国对他的恩情(没错,重耳当年在楚国混过饭吃),于是决定退兵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以示感谢和尊重。结果这一退不要紧,直接把楚军给整懵了——这晋军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啊?后来晋军抓住机会反攻得胜。所以“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主动让步、避免冲突的行为——当然啦, 重耳这招可是高明得很, 既报了恩又赢了战争, 真是一箭双雕!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