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之死 赵括断粮46天为何还能再战
赵括的“纸上谈兵”生涯
赵括,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可是响当当的,不过不是因为他的英勇善战,而是因为他那“纸上谈兵”的绝活。赵括从小就爱读书,尤其喜欢兵法,整天捧着《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仿佛自己就是下一个孙武。他爹赵奢是名将,可赵括却更像是个书呆子。他爹看他整天就知道背书,气得直摇头:“你小子要是能打仗,我这把老骨头就该退休了!”
赵括可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就是天生的军事奇才。每次家里来客人,他都要滔滔不绝地讲一通兵法,仿佛自己已经指挥过千军万马。客人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里却在想:“这小子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长平之战: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惨败”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打起来了,赵王一看自己的大将廉颇有点顶不住了,心想:“要不试试那个整天吹牛的赵括?”于是,赵括被任命为大将军,带着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奔赴前线。
赵括一到战场就兴奋得不行,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他开始按照书上的战术排兵布阵,什么“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全都用上了。可惜啊可惜,战场可不是纸上画画的棋盘。秦军一看赵括这架势就知道是个菜鸟,直接来了个反包围。结果呢?赵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几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赵括这下可傻眼了,他这才明白自己那点儿理论知识在实战中根本不够用。他想逃跑吧?可秦军早就盯上他了。最后,这位“纸上谈兵”的大将军被秦军追得走投无路,只好拔剑自刎——死得那叫一个惨啊!
后人对赵括的评价:从笑柄到警示
长平之战后,赵括成了历史上的笑柄。后人提起他来总是忍不住摇头:“哎呀呀,这小子就是个书呆子嘛!光会背书有什么用?实战才是硬道理!”不过呢,也有一些人觉得赵括虽然失败了,但他那种对知识的追求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嘛,谁还没有个年轻气盛、自以为是的时候呢?
后来啊,人们就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只会空谈理论、缺乏实践经验的人。而赵括呢?就成了这个成语的最佳代言人——虽然有点尴尬吧!但至少也算是名垂青史了!不过话说回来啊, 如果他能早点明白理论和实践的区别, 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吧?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只有教训! 所以啊, 大家可别学赵括, 光会背书是不行的, 还得脚踏实地才行!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