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洵 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为
苏洵:一个“晚熟”的文学巨匠
苏洵,这个名字在唐宋八大家中可能不是最响亮的,但他的故事绝对是最励志的。这位老兄年轻时可没少折腾,读书不咋地,考试也总是碰壁。你以为他会就此放弃?不,他选择了“晚熟”这条路。到了四十岁,突然开窍了,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所以说,别急着给自己贴标签,人生嘛,总有那么几次“晚熟”的机会。
苏洵的“晚熟”可不是一般的晚熟,他的文章风格独特,逻辑严密,语言犀利。他的《六国论》就是个典型例子,把战国时期的复杂局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你可能会问:“这老兄怎么突然就这么厉害了?”其实啊,他年轻时虽然读书不行,但脑子一直在转悠。等到四十岁一开窍,那些年积累的东西一下子全爆发出来了。所以啊,别小看那些平时看起来不咋地的人,说不定哪天就给你来个大惊喜。
苏洵的家庭教育:从失败中找成功
苏洵不仅自己“晚熟”成功了,还把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培养成了文学巨匠。你可能会想:“这老爹是不是有什么独门秘籍?”其实啊,苏洵的教育方法很简单——从失败中找成功。他从不强迫孩子们死记硬背,而是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实践。苏轼小时候调皮捣蛋,苏洵也不急着打骂,而是耐心引导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社会可是相当前卫的。要知道,那时候的家长们都喜欢让孩子早早地背诵经典、参加科举考试。但苏洵不一样,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天赋。正是这种开放的教育理念,让苏轼和苏辙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说啊,教育孩子不一定要按部就班,有时候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苏洵的朋友圈:文人墨客的欢乐时光
别看苏洵平时一本正经地写文章、教孩子,其实他的朋友圈也是相当热闹的。他和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都是好朋友,比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人。这些人在文学上互相切磋、在生活中互相调侃的日子可是相当欢乐的。有一次欧阳修还开玩笑说:“老苏啊老苏, 你这文章写得这么好, 是不是偷偷练了什么独门秘籍?” 苏洵笑着回答: “哪有什么秘籍, 就是多读了几本书, 多想了几个问题罢了.”
这些文人之间的互动不仅让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也促进了彼此在文学上的进步. 比如欧阳修就经常给苏洵的文章提建议, 而王安石则喜欢和他讨论政治问题. 可以说, 正是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让苏洵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啊, 交朋友不一定要看对方有多少钱、有多少权, 最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兴趣和追求.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