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有苦吟之称的作者是
晚唐的“苦吟”诗人,谁是那个“苦”得最有名的?
晚唐时期,诗坛上出现了一批特别“苦”的诗人,他们写诗不仅费脑子,还费嗓子。这些人被称为“苦吟诗人”,因为他们写诗的时候,常常是反复推敲、吟咏不休,仿佛要把每一个字都嚼碎了再吐出来。在这群“苦吟”诗人中,最有名的当属贾岛和孟郊。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是贾岛,这位老兄可是把“苦吟”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贾岛的“苦吟”可不是闹着玩的。据说他写诗的时候,常常是走在路上突然停下来,嘴里念念有词,手还不停地比划着。有一次,他甚至因为太专注于推敲诗句,不小心撞到了韩愈的马车上。韩愈一看这人这么认真,不仅没怪他,还跟他聊起了诗歌创作。这事儿后来成了文坛佳话,贾岛也因此名声大噪。
贾岛的“推敲”精神:一字千金也不为过
贾岛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他的“推敲”典故了。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写完后,他总觉得“推”字不够好,但又想不出更好的词来替代。于是他就开始在街上走来走去,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推、敲、推、敲……”最后还是韩愈给他出了主意:用“敲”字更好。从此以后,“推敲”这个词就成了形容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的代名词。
贾岛的这种“推敲”精神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他写诗的时候不仅要求自己做到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还要求自己能够把每一个字的音韵、意境都发挥到极致。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让他的诗歌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苦吟”的方式也真是够累人的!难怪有人说贾岛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行走的诗歌编辑器。
贾岛的诗歌风格:简洁有力却又不失深意
虽然贾岛的写作过程很辛苦(或者说很痛苦),但他的诗歌风格却是非常简洁有力的。他的诗句往往只有寥寥数语,但却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比如他的那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四句就把寻找隐者的过程和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找不到人就算了呗!反正人家就在山里头呢!这种简洁明快的风格让他的诗歌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当然啦!这也离不开他那股子死磕到底的精神!
不过话说回来啊!虽然我们今天觉得贾岛这种死磕精神挺可爱的(或者说挺好笑的),但在当时那个年代里头啊!像他这样死磕到底的人还真不多见呢!大部分人写诗也就是图个乐呵而已啦!哪像我们这位老兄啊!非要把每一首诗都写成传世经典不可——啧啧啧……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不过话说回来啊!要是换做是我啊……估计早就放弃了啦哈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啦……其实我觉得吧……像贾岛这样认真对待写作的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啦——毕竟嘛……谁不想写出几首好诗来呢?对不对?所以啊……让我们一起向这位伟大的“苦吟诗人”致敬吧!哈哈哈……好了好了不开玩笑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题吧——哦对了差点忘了说重点了——那就是我们的标题啦——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