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来历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首打油诗,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故事的主角是越王勾践和范蠡。范蠡是越国的谋士,帮助勾践复国成功后,他选择了隐退。为什么呢?因为他看透了权力的游戏:一旦敌人被消灭,功臣往往就成了新的威胁。所以,范蠡选择了“鸟尽弓藏”,意思是在战争结束后,弓箭就可以收起来了;而“兔死狗烹”则是说兔子抓完了,猎狗也就没用了,甚至可能被主人吃掉。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功成名就后被抛弃或清算的人。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谁说的

历史上的“鸟尽弓藏”案例

历史上有很多“鸟尽弓藏”的例子。比如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他在打败项羽后,开始清算那些曾经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韩信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誉为“兵仙”,但在刘邦眼里,韩信的军事才能太可怕了,必须除掉。还有明朝的朱元璋,他建立明朝后,对那些开国功臣也毫不手软。这些人就像猎狗一样,抓完兔子后就被主人炖了汤。所以说,古代的皇帝们真是把“兔死狗烹”发挥到了极致。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功臣们也真是够倒霉的,辛辛苦苦帮皇帝打天下,最后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现代社会的“鸟尽弓藏”现象

虽然现代社会不像古代那样动不动就杀人灭口(至少在大多数国家是这样),但“鸟尽弓藏”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在职场中,有些人一旦完成了某个重大项目或达到了某个目标后就被公司边缘化甚至解雇了。公司觉得他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像猎狗抓完兔子一样)。还有一些政治人物在选举结束后也被抛弃了(比如那些曾经为总统候选人卖命的竞选团队成员)。所以说现代社会的“鸟尽弓藏”虽然不那么血腥暴力但依然让人感到心寒啊!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提醒我们在职场和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价值否则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烹”的对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