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的“小九九”

烛之武,这位春秋时期的智者,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可不是那种一听到国家有难就立马跳出来喊“我来救国”的热血青年。相反,他更像是个精打细算的商人,凡事都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得失。郑文公找他去劝退秦军的时候,烛之武的第一反应可不是“为国捐躯”,而是“这事儿我得好好想想”。

烛之武一开始推辞郑文公的原因

你瞧,郑文公来找他的时候,烛之武心里肯定在嘀咕:“这事儿可不简单啊!秦军可不是吃素的,我这一去搞不好就是送人头。再说了,郑文公平时也没怎么待见我,现在有难了才想起我来?哼,我才不上这个当呢!”于是乎,烛之武就推辞了。他的推辞可不是简单的“我不去”三个字,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委婉的方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翻译过来就是:“我年轻的时候都不如别人厉害,现在老了就更不行了。”这话听着是谦虚,实际上是在暗示郑文公:“你找错人啦!”

郑文公的“苦肉计”

不过呢,郑文公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一看烛之武推辞了,立马就开始使出他的“苦肉计”。你猜怎么着?郑文公居然开始哭诉起来了!他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以前没重用你是我不对,但现在国家有难了才来找你帮忙是我的错。可是如果郑国灭亡了,对你也没好处啊!”这话听着是认错道歉加威胁啊!

烛之武一听这话心里肯定在想:“哎哟喂!这郑文公还真是会说话啊!先是认错道歉博同情,然后又威胁我说如果郑国灭亡了我也没好果子吃。这招可真够狠的!”不过呢,烛之武也不是吃素的。他虽然心里不爽但还是没有立刻答应下来。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时候要是立马答应了反而显得自己太好说话了不够值钱啊!所以他就继续推辞了一会儿才勉强答应下来去劝退秦军。

烛之武的“大智慧”

其实啊烛之武之所以一开始推辞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怕死或者不想为国家出力而是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做人要有原则要有底线不能别人一叫你就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帮忙那样反而显得自己太廉价了不够尊重自己嘛!再说了作为一个智者他也需要时间来思考一下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办得漂亮一点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帮到国家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呢当烛之武真正出手的时候那可真是惊艳全场啊!他用三寸不烂之舌把秦穆公说得一愣一愣的最后成功劝退了秦军保住了郑国的平安同时也让自己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可谓是一举多得啊!所以说啊做人有时候就是要学会推辞懂得权衡利弊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