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海防战略的显著特点
晚清海防战略的“大杂烩”
晚清时期,中国的海防战略可谓是“东拼西凑”,像极了现代人网购时凑单的场景。那时候,清朝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的海上威胁,手忙脚乱地从各种渠道“采购”防御方案。一会儿学英国的铁甲舰,一会儿又模仿法国的炮台设计,甚至连日本的海军建设也不放过。结果呢?这些“拼单”来的战略在实际操作中总是水土不服,就像你买了个网红推荐的厨房神器,结果发现根本不适合自家厨房一样。
最搞笑的是,清朝的海防战略还带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比如,有些官员坚信在海岸线上修建一些石狮子或者铜像就能吓退敌舰。这种想法简直比现代人相信“转发锦鲤能中彩票”还要天真。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石狮子和铜像不仅没能吓跑敌人,反而成了列强舰队炮击的靶子。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晚清海防战略的“拖延症”
晚清的海防战略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拖延症晚期。每次西方列强来犯,清朝政府总是先观望一阵子,看看能不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等到敌人已经打到门口了,才开始慌慌张张地调兵遣将。这种“先礼后兵”的做法,简直比现代人约会迟到还要让人无语。
更离谱的是,清朝政府在海防建设上也是一拖再拖。明明知道西方列强的海军实力强大,却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迟购买军舰和修建炮台的时间。等到真正需要用的时候,才发现手里的装备已经落后人家好几代了。这种拖延症的表现,简直比现代人攒了一堆健身卡却从来不去健身房还要讽刺。
晚清海防战略的“内斗王”
晚清的海防战略还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特点——内斗不断。那时候的清朝政府内部派系林立,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责任是家常便饭。海军和陆军之间互相看不顺眼,甚至有时候还会为了争夺资源而大打出手。这种内斗的程度,简直比现代公司里的办公室政治还要激烈。
最典型的是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之间的矛盾。北洋水师觉得自己是朝廷的嫡系部队,看不起南洋水师这个“地方军阀”;而南洋水师则觉得自己在南方海域作战经验丰富,不屑于听从北洋水师的指挥。结果呢?在甲午战争中,这两支海军不仅没有形成合力对抗日本舰队,反而因为内斗导致战斗力大打折扣。真是“窝里斗”的最高境界!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