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吴敬梓:一个“儒林”里的“外史”
说到《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咱们得先聊聊这位老兄的背景。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朝康熙年间生人。他可不是那种整天埋头苦读的书呆子,反倒是个有点“叛逆”的文人。你可能会问,为啥说他叛逆呢?因为他写的《儒林外史》可不是什么正经的“儒林”故事,而是把那些自以为是的读书人狠狠地讽刺了一番。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里世代为官,按理说他应该走的是“读书—科举—做官”这条光明大道。可他偏不!他觉得那些整天钻研八股文的读书人太没意思了,于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写小说。你瞧瞧,这选择多有意思!别人都在忙着考功名,他却忙着写小说讽刺那些考功名的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反其道而行之”吧!
写作背景:科举制度的“黑历史”
《儒林外史》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可不简单,它跟当时的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朝的科举制度可是个大热门话题,无数读书人为了那点功名拼得头破血流。可问题是,科举制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公平公正,但实际上却有不少“猫腻”。比如有些人靠着关系、贿赂就能轻松考上进士;有些人则因为得罪了权贵而一辈子都考不上。
吴敬梓就亲眼目睹了不少这样的“黑历史”。他自己在科举考试中也屡屡碰壁,最后干脆放弃了这条路。于是他决定把这些科举考试中的荒唐事写进小说里,让大家看看那些所谓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可笑、多虚伪。《儒林外史》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了讽刺和幽默的小说,它把那些自以为是的读书人一个个揭露得体无完肤。
《儒林外史》:一部“笑中带泪”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讽刺手法。吴敬梓用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来描写那些读书人的丑态:有的人为了考上功名不惜装疯卖傻;有的人为了巴结权贵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还有的人则整天装模作样地谈论圣贤之道,实际上却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这些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但如果你以为这本书只是单纯的搞笑那就错了!其实吴敬梓在讽刺的背后还隐藏着深深的忧虑和无奈。他通过这些荒唐的故事告诉我们:科举制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却已经腐朽不堪了;那些所谓的“读书人”虽然整天高谈阔论圣贤之道,但实际上却连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这种“笑中带泪”的感觉正是《儒林外史》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