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人口数量是个“大锅饭”

抗战时期,各省的人口数量就像一锅热气腾腾的“大锅饭”,大家都在锅里搅和,谁也别想独善其身。那时候,战火纷飞,老百姓们东奔西跑,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人口流动比现在的春运还热闹。比如四川,这地方山高皇帝远,战火暂时烧不到,结果就成了“避难天堂”。一时间,四川的人口蹭蹭往上涨,跟现在的房价似的。而那些靠近前线的省份,比如河北、山东,人口就有点“瘦身”了,毕竟谁也不想天天听炮声当背景音乐。

抗战时期各省人口数量

人口流动像“打麻将”

抗战时期的人口流动,就像打麻将一样,东南西北风一吹,牌就乱了套。广东人跑到广西,广西人跑到云南,云南人又跑到贵州……大家都在“跑路”中寻找安全感。尤其是那些大城市的人,比如上海、南京的居民,战火烧到家门口了,不跑等着当炮灰吗?于是乎,他们拖家带口、大包小包地往内地跑。结果呢?内地的省份一下子就“胖”了起来。尤其是重庆和成都这两个地方,简直成了“人口吸铁石”。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大规模的流动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住房紧张、物价飞涨、社会秩序混乱……简直是一团糟!

各省人口数量像“拼图游戏”

抗战时期的各省人口数量就像一场拼图游戏:东一块、西一块的碎片拼在一起才能看出全貌。比如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本来人口就多得像蚂蚁窝里的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结果战火烧过来后呢?一部分人往陕西跑、一部分人往湖北跑、还有一部分人干脆躲进深山老林里当起了“隐士”……河南的人口一下子就被拆得七零八落了!再比如湖南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呢?战争一来啊!湖南人也是各奔东西:有的北上湖北、有的南下广东、还有的干脆跨过长江去了江西……总之啊!抗战时期各省的人口数量就像是一场大型拼图游戏:大家都在找自己的位置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