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太阳的“指针”

古人确定时间的第一招,就是用日晷。这玩意儿简单粗暴,就是一根棍子插在地上,太阳一照,影子就出来了。影子越短,说明太阳越高,时间越接近中午;影子越长,说明太阳越低,时间越接近傍晚。古人看着影子变化,就知道现在大概是几点了。不过这方法有个小问题,就是阴天和晚上没法用。你想啊,太阳都不见了,影子去哪儿找?所以古人还得想别的办法。

古人如何确定时间 古人靠什么确定时间

漏刻:水滴的“节奏”

既然太阳有时候不靠谱,古人就发明了漏刻。这东西就像个水钟,上面有个小孔,水一滴一滴往下漏。古人根据水滴的速度和水量来判断时间。听起来挺科学的吧?但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首先,你得保证水滴的速度恒定,不然时间就不准了;其次,你还得时不时加水,不然水漏完了,时间也就没了。所以古人得时刻盯着这个漏刻,跟现在的人盯着手机一样勤快。不过话说回来,这玩意儿至少比日晷靠谱点,毕竟阴天也能用嘛!

钟鼓楼:声音的“闹钟”

最后来说说钟鼓楼。这可是古代的“闹钟”和“广播站”二合一。每天早上五点(也就是现在的凌晨三点),钟鼓楼就开始敲钟打鼓了。敲几下代表几点,声音传得老远老远。城里的人一听到声音就知道该起床了还是该睡觉了。不过这方法也有点尴尬的地方:一是声音太大了,半夜三更突然来这么一下,估计能把人吓醒;二是声音传得再远也有限度啊!住在城外的人可能就听不见了。所以这玩意儿虽然方便城里人生活作息规律了点儿吧!但也有点局限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