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英国招华工 帝国理工与国内985比较
晚清时期的“出国热”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口岸,列强纷纷涌入,割地赔款成了家常便饭。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英国人突然想出了一个“妙招”——招华工。他们觉得中国人勤劳、耐劳,简直是天生的劳动力。于是,英国人开始在沿海地区大肆宣传,说什么“去英国打工,包吃包住,月薪丰厚”。听起来像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不少猫腻。
当时的中国人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很多人连英国在哪都不知道。但听到“包吃包住”这几个字,立刻就心动了。毕竟在晚清时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能吃饱饭已经是奢望了。于是乎,不少穷苦百姓纷纷报名,幻想着到了英国能过上好日子。结果呢?到了英国才发现,所谓的“好工作”其实就是挖煤、修铁路、干苦力活儿。每天累得像狗一样不说,工资还被克扣得所剩无几。更惨的是,有些人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
华工的血泪史
这些被招到英国的华工们,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他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吃的是最差的食物,干的却是超负荷的工作。很多人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甚至死亡。而那些幸存下来的华工们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他们被当地人歧视、欺负,甚至连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
更让人气愤的是,有些华工还被骗去参加了战争!没错,就是那个让无数人丧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英国人为了补充兵力不足的问题,竟然把主意打到了这些可怜的华工身上。他们谎称只要参加战斗就能获得自由和丰厚的报酬。结果呢?这些华工们在前线拼死拼活地战斗着时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不仅没有自由和报酬可言还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更讽刺的是当战争结束后那些幸存下来的华工们却发现自己依然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只能继续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直到老死他乡……
历史的反思
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不要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被表面的诱惑所迷惑;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当然啦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那些被骗去英国的华工们毕竟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信息闭塞、教育落后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时却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同时我们也要向那些曾经为祖国做出过贡献甚至牺牲生命的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血泪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最后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记住那两个晚清, 英国!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