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演变过程 简述科举制的演变历程
科举制的起源:从“举孝廉”到“考状元”
科举制这玩意儿,说起来还真有点像古代的“高考”。不过,它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正式的。最早的时候,汉朝那会儿,选拔官员靠的是“举孝廉”,就是看你在家孝顺不孝顺,出门是不是个好人。这标准听起来挺靠谱,但实际上呢?嘿嘿,有些人为了当官,连亲爹都敢装病伺候!
后来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觉得这办法不行,太主观了。于是他大手一挥,搞了个“科举制”。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一起考试吧!考得好就当官,考不好就回家种地。这下子可热闹了,读书人终于有了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过呢,隋炀帝自己也没想到,他这招后来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选官制度之一。
科举制的巅峰:唐宋时期的“状元热”
到了唐朝和宋朝,科举制简直是火得一塌糊涂。唐朝那会儿,李白、杜甫这些大文豪虽然没考上状元(可能是因为他们太有个性了),但科举的影响力已经不可小觑。宋朝就更厉害了,连皇帝都亲自出题面试考生!你想想,要是你穿越回去参加考试,面对皇帝亲自提问:“你觉得我这个政策怎么样?”那压力得多大啊!
而且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可不是光考语文数学那么简单。你要会写诗、会作赋、会写策论(类似现在的议论文)。最搞笑的是还有一门叫“帖经”的科目——就是把经典古籍中的句子挖掉几个字让你填空!这简直比现在的填空题还要难啊!所以那时候的考生们一个个都成了“背书狂魔”。
科举制的衰落:从“八股文”到废除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开始有点变味儿了。特别是明朝搞了个“八股文”出来——就是文章必须按照固定的格式写: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像在做数学题?而且内容还必须围绕四书五经来写!这就导致很多考生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不会独立思考了。
清朝虽然沿用了这套制度但也没能挽救它的命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来了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搞起了新式教育;再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传统体制;最后在1905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式学堂教育……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吧!虽然现在我们不再有状元榜眼探花但高考依然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呢!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