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理想:从“我要当官”到“我要写书”

司马迁,这位西汉时期的“历史界扛把子”,小时候的理想可不是写什么《史记》。那时候,他跟现在的小朋友一样,梦想着当个大官,光宗耀祖。毕竟,他爹司马谈可是太史令,相当于国家档案馆馆长兼天文台台长,这职位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司马迁心想:“我爹这么牛,我肯定也不能差!”于是,他从小就开始刻苦学习,准备将来考个公务员,走上人生巅峰。

司马迁的理想 司马迁的志向

可是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司马迁虽然学富五车,但当时的官场可不是光靠学问就能混得开的。再加上他性格耿直,不太会拍马屁,结果在官场上屡屡碰壁。眼看自己当官的梦想越来越渺茫,司马迁开始琢磨:“既然当不了官,那我干点啥好呢?”就在这时,他爹去世了,临终前嘱咐他一定要完成一部史书。司马迁一听,顿时眼前一亮:“对啊!我可以写书啊!写书多好啊,不用看领导脸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于是,他的理想从“我要当官”变成了“我要写书”。

司马迁的理想:从“我要写书”到“我要写好书”

确定了要写书的理想后,司马迁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可是呢,写书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素材就不好找。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图书馆、没有百度百科,想查点资料都得靠自己到处跑、到处问。司马迁为了搜集历史资料,可以说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子。有时候为了核实一个细节,他能跑好几百里地去采访当事人或者他们的后代。这种敬业精神放在今天绝对是“年度最佳记者”的有力竞争者。

其次呢,写作技巧也得过硬。毕竟《史记》不是一般的流水账日记本儿,而是要成为传世经典的鸿篇巨制! 司马迁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不仅在内容上下功夫,在写作手法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比如他会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还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让历史人物更加鲜活生动. 有时候为了构思一个精彩的情节,他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好几天不出门,连饭都顾不上吃. 这种专注程度,估计连现在的网瘾少年都自愧不如.

当然了,写作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比如有时候写着写着突然发现某个重要资料找不到了; 有时候好不容易写完一章却发现跟前面的内容有矛盾; 还有时候辛辛苦苦写了好几万字却被朋友吐槽说"你这写的啥玩意儿啊". 但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倒司马迁,反而让他越挫越勇. 他说:"我写的不是一般的书,而是要流芳百世的《史记》! 这点困难算啥?"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才让《史记》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著作之一.

司马迁的理想:从“我要写好书”到“我要让更多人读到我的书”

终于有一天,"十年磨一剑"的《史记》终于完成了! 看着厚厚的一摞手稿,司马迁心里那个美啊:"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很快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更多人读到这本书呢?要知道当时可没有出版社、没有书店、没有当当网京东商城什么的.想要推广自己的作品只能靠口口相传或者亲自送上门去给人看.这对于一个宅男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不过聪明的司马迁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他把《史记》分成若干部分分别送给不同的人看.比如他把"本纪"送给皇帝看,"世家"送给诸侯王看,"列传"送给名士看...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读者群还顺便做了个免费广告."你看人家太史公多有学问!""是啊是啊我也想看看那本书!"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史记》很快就火遍了大江南北.甚至还有人专门跑到长安城来找司马迁要签名版呢!

当然了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比如有些人觉得《史记》里有些内容太敏感不敢公开讨论;还有些人觉得这本书太深奥看不懂...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史记》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只要有人愿意读我就愿意讲!"这就是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司马迁的心态."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或者怎么评价我的作品我只希望更多人能通过我的文字了解历史感悟人生."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才让《史记》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并影响了无数后来者包括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