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的录取率 古代要考个秀才有多难
古代秀才的录取率:比中彩票还难?
说到古代的秀才,大家可能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书生模样:穿着长衫,手里捧着一卷书,摇头晃脑地念着“之乎者也”。但你知道吗?想当个秀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古代的秀才录取率,简直比现代人中彩票还难。不信?咱们来聊聊这事儿。
首先,咱们得明白,秀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别看这只是个“入门级”的考试,难度可不小。古代的科举制度,从童生到秀才,再到举人、进士,每一步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秀才这一关,就是第一道大门槛。很多人考了一辈子,连秀才都没考上,最后只能无奈地感叹:“哎呀,我这脑子是真不行啊!”
录取率低到让人怀疑人生
那么,古代秀才的录取率到底有多低呢?咱们拿明清两代来说吧。那时候,全国每年参加县试、府试和院试的童生少说也有几十万人。可最后能考上秀才的,也就那么几百人。你没听错,几百人!这么一算,录取率大概只有0.1%左右。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吧?要知道,现代的高考录取率可都在50%以上呢!古代人想当个秀才,简直比现代人考上清华北大还难。
而且啊,古代的考试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公平竞争”。除了要考四书五经这些经典著作外,还得写八股文。八股文的格式那叫一个严格啊!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铺陈、结尾怎么收束,全都有规定。稍微写错一点儿,哪怕你文章再有才华也没用。所以啊,很多考生为了应付考试,天天背模板、练套路,最后把自己练成了“八股机器”。
考不上怎么办?继续考呗!
那要是考不上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继续考呗!古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年龄限制(当然也没有退休年龄),只要你还能拿得动笔、看得清字儿,就可以一直考下去。所以啊,很多考生都是从十几岁一直考到七八十岁。有人甚至临死前还在考场里奋笔疾书呢!这种精神真是让人又敬佩又心疼啊!
不过话说回来啊,虽然古代秀才的录取率低得吓人,但一旦考上,那可就是鲤鱼跃龙门了!不仅有了功名在身,还能享受各种特权:免徭役、见官不跪、领俸禄等等等等……所以啊,哪怕再难再苦,还是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地去参加考试——毕竟谁不想当个人上人呢?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