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古代的“荣誉称号”

在古代,人们去世后,朝廷会给出一个“谥号”,这玩意儿有点像现在的“荣誉称号”。不过,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得根据你生前的表现来定。比如,你是个好皇帝,那可能就给你个“文”或者“武”的谥号;你要是干得不太好,那可能就得背个“厉”或者“幽”的称号了。总之,这谥号就是古人用来评价你一生功过的“标签”。

古代谥号排名 谥号从高到低排序

有趣的是,这些谥号还分等级。最高级的当然是那些正面评价的谥号,比如“文”、“武”、“景”之类的;次一级的可能是那些中性的谥号,比如“平”、“成”;最惨的就是那些负面评价的谥号了,比如“厉”、“幽”、“炀”等。这些负面谥号的持有者们估计在地底下都得气得直跺脚吧!

谥号的起源与演变

要说这谥号的起源啊,那可真是老古董了。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就开始用谥号来纪念逝去的君王和大臣了。不过那时候的谥号还比较简单,主要是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来定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的称号。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谥号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到了汉代更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到了唐代以后啊,这谥号的玩法就更加复杂了。不仅字数变多了(有的甚至达到了二十多个字),而且还有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给逝者定谥号。这个机构叫做太常寺或者礼部祠祭司什么的(反正名字挺长的)。他们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功过是非来定一个合适的谥号——当然啦!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政治斗争和人情世故在里面掺和着呢!

有趣的古代名人谥号

说到古代名人的谥号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呢!比如说孔子吧——这位老先生可是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存在哦!他的谥号是“文宣王”——听起来是不是很霸气?再比如说曹操——这位三国时期的枭雄虽然生前没当上皇帝(其实他儿子曹丕替他圆了这个梦)但死后也被追封为魏武帝——这待遇也算是不错了吧?

还有一些名人的谥号就有点搞笑了——比如说宋朝那位著名的奸臣秦桧吧!他死后被追封为申王(听起来好像还不错对吧?)但实际上这个申字在古代可是有贬义的呢!所以秦桧的这个申王其实就是在讽刺他啦!再比如说明朝那位著名的太监魏忠贤吧——他死后被追封为忠贤伯(听起来好像还不错对吧?)但实际上这个伯字在古代可是有贬义的呢!所以魏忠贤的这个忠贤伯其实也是在讽刺他啦!总之啊!这些名人的谥号背后可都是藏着不少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