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友称谓 古代交友称谓什么之交
古代交友称谓:从“金兰之交”到“酒肉朋友”
古代人交朋友,那可真是讲究得很!不像我们现在,微信上随便加个好友,聊两句就能称兄道弟。古人交友,那得经过层层筛选,还得有个响当当的称谓。比如“金兰之交”,这可不是随便叫的,得是那种情同手足、生死与共的铁哥们儿。《世说新语》里就有个故事,讲的是管宁和华歆这对“金兰之交”。管宁看不上华歆贪财的样子,直接把两人一起坐的席子割成两半,表示绝交。这要是放到现在,估计就是朋友圈拉黑、微博取关的节奏了。
除了“金兰之交”,还有“刎颈之交”,听着就有点吓人。这可不是说要割脖子,而是形容那种可以为对方拼命的朋友。《史记》里就有个例子,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廉颇一开始看不起蔺相如,后来知道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大局才忍让的,立马负荆请罪。这种从敌对到生死相托的关系,就是典型的“刎颈之交”。不过现在嘛,能为你拼命的朋友估计只有外卖小哥了——毕竟人家可是冒着生命危险给你送餐啊!
当然了,古代也有那种不太靠谱的朋友称谓。比如“酒肉朋友”,听着就不太正经。这种朋友平时吃喝玩乐样样精通,一到关键时刻就跑得比兔子还快。《红楼梦》里就有个贾宝玉和薛蟠的故事。薛蟠是个典型的酒肉朋友,整天带着贾宝玉吃喝玩乐,结果一遇到麻烦事就溜之大吉。这种朋友现在也不少见,聚会时一个比一个积极,借钱时一个比一个难找。所以啊,交朋友还是得擦亮眼睛!
古代交友称谓:从“忘年之交”到“点头之交”
古人不仅在生死大事上讲究称谓,连年龄差距也能整出个名堂来。比如“忘年之交”,这可不是说两个人年纪差不多大——恰恰相反!这是指那种年龄差距很大但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后汉书》里就有个例子:孔融和祢衡这对忘年之交。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士,祢衡则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两人虽然年纪差了一大截儿(孔融比祢衡大了整整二十岁),但聊起天来却特别投机。不过现在嘛……要是你跟一个比你大二十岁的人成了忘年之交……那估计是因为你俩都喜欢打游戏吧?
除了忘年之交外还有“点头之交”——这个听起来就比较现代了。不过别误会啊!古代的点头之交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那种见面打个招呼就算了的浅层关系;而是指那种虽然见面不多但彼此心照不宣的好友关系(嗯……这么一说好像更复杂了)!《世说新语》里就有个例子:顾荣和张翰这对点头之交平时很少见面(毕竟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北方人嘛);但每次见面都能聊得特别投机(果然是文化人之间的默契啊)!不过现在嘛……你要是跟一个人一年见不了几次面还能保持联系……那估计是因为你们都在同一个微信群里潜水吧?
当然了也有那种连点头都懒得点的关系——比如“泛泛之交”或者干脆叫路人甲乙丙丁算了!这种关系在古代也不少见(毕竟那时候也没啥社交软件嘛);但现在嘛……要是你跟一个人连微信都没加过……那估计是真的没啥缘分了(除非你们都在同一个小区遛狗)!所以说啊现代人的社交方式虽然变了但本质还是一样的——该有的称谓一个都不会少!
古代交友称谓:从“莫逆之交”到“狐朋狗友”
说到古代最有名的友情称谓之一非"莫逆之交"莫属了——这可不是说两个人都逆着走啊(虽然有时候确实挺想逆着走的);而是形容那种心灵相通、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关系(嗯……这么一说好像又有点肉麻了)!《庄子》里就有个例子:子桑户、孟子反和子琴张这三个人就是典型的莫逆之友;他们整天在一起弹琴唱歌聊天打屁(咳咳我是说讨论哲学问题啦);结果有一天子桑户突然挂了(唉人生无常啊);另外两个人不但不伤心反而还高兴地唱起了歌(果然是真·莫逆啊)!不过现在嘛……你要是跟一个人无话不谈到这种程度……那估计是因为你们都在同一个追星群里天天刷屏吧?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