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的“乐不思蜀”

刘禅,这位蜀汉的末代皇帝,在历史上可是个出了名的“乐天派”。当年,他被曹魏的大军俘虏,带到了洛阳。按理说,一个皇帝被俘虏了,心情应该很沉重吧?可刘禅倒好,到了洛阳之后,居然过得比在成都还自在。他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忧国忧民之情,反而整天吃喝玩乐,过得那叫一个逍遥自在。

刘禅在洛阳的典故 刘禅的三个典故

有一次,司马昭问他:“你在这里过得怎么样啊?想不想回蜀地啊?”刘禅居然回答:“这里挺好的,我不想回去。”这回答一出,可把司马昭给逗乐了。从此以后,“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诞生了,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忘本的人。不过话说回来,刘禅这心态也真是没谁了,难怪后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阿斗”。

刘禅的“傻人有傻福”

其实吧,刘禅虽然看起来傻乎乎的,但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心眼儿。在洛阳的日子里,他深知自己是个俘虏的身份,所以处处小心谨慎。他知道司马昭对他有戒心,所以干脆装傻充愣,表现得像个没心没肺的二愣子。这样一来,司马昭反而对他放松了警惕。

有一次,司马昭故意设宴款待刘禅和他的旧臣们。宴会上,司马昭让人演奏蜀地的音乐和舞蹈。旧臣们听到这些熟悉的曲调后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可刘禅呢?他居然坐在那里吃得津津有味!司马昭见状不禁感叹:“这人真是没心没肺啊!”其实啊,刘禅心里明白得很:如果自己表现得太过悲伤或者怀念蜀地的话反而会引起司马昭的怀疑和猜忌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干脆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来保全自己的性命不得不说这招还真是高明!

刘禅的“历史评价”

说到历史对刘禅的评价那可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个昏君、懦夫、无能之辈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个聪明人懂得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其实吧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苛责古人毕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待历史人物时应该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而不是简单地用好或坏来给他们贴标签。

就拿刘禅来说吧他在位期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他在处理内政外交方面还是比较稳重的而且他对诸葛亮等大臣也非常信任放手让他们去治理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至于后来投降曹魏那也是形势所迫并非他一个人的责任毕竟当时蜀汉已经处于绝对劣势再抵抗下去只会徒增伤亡而已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选择也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总之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苛责和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吸取教训、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