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回答是的用语
古代的“是”:文绉绉的回答
在古代,人们说话可不像我们现在这么直接。那时候,文人们讲究的是“言简意赅”,连回答个“是”都要绕个弯子。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回答问题时,他们常常用“然”、“诺”、“唯”这些词来表示同意。你问:“这事儿能成不?”他答:“然。”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在念经?不过,这也难怪,毕竟那时候的文人墨客们都是拿着竹简写字的,字写多了手疼,所以能少写一个字就少写一个字。
到了汉朝,回答“是”的方式又有了新花样。汉代人喜欢用“唯唯”来表示同意,听起来像是两只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对话。你问:“这事儿靠谱不?”他答:“唯唯。”感觉像是两只小鸟在互相点头称是。不过,这种回答方式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唯唯”听起来像是在敷衍了事,谁知道你到底是真心同意还是随便应付呢?
唐宋的“是”:诗词歌赋中的妙答
到了唐朝和宋朝,文人们开始把回答“是”这件事儿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唐诗宋词里头,回答个“是”都能写成一首诗。比如李白在《将进酒》里头就写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看,这一大段话里头其实就藏着一个“是”字——最后那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其实就是李白在说:“是的,咱们一起喝吧!”
宋朝的文人也不甘示弱,苏轼在《水调歌头》里头也玩了一把文字游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里头其实也藏着一个“是”字——最后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就是苏轼在说:“是的,咱们一起赏月吧!”看来唐宋文人不仅会写诗作词,连回答个“是”都能玩出花儿来。
明清的“是”:直白与含蓄并存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的回答方式开始变得多样化起来。一方面,文人墨客们依然保持着含蓄的传统;另一方面,普通百姓们则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在《红楼梦》里头,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对话就充满了含蓄的意味。林黛玉问:“你可曾想过将来如何?”贾宝玉答:“我只想与你共度此生。”这句看似没有直接回答的话其实就是在说:“是的,我想过将来如何了。”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人感觉像是两个人在打哑谜一样有趣。
而在民间故事里头则更多地出现了直白的表达方式——比如《聊斋志异》里头的那些鬼怪故事里头就有很多直白的对话——鬼怪们问人话时常常直接说: ‘你是人是鬼?’ 被问者则直接答道: ‘我是人!’ 这种直白的对话方式让人感觉像是两个小朋友在玩捉迷藏一样简单明了——不过话说回来, 要是真遇到鬼怪这么问你, 你还敢这么直接地回答吗? 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吓得腿软吧! 所以说啊, 明清时期的百姓们虽然喜欢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但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时还是会选择含蓄一点的表达方式——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一句话就把小命给丢了嘛! 总之啊, 明清时期的回答方式可以说是直白与含蓄并存——既有文人墨客们的含蓄之美, 也有普通百姓们的直率之风; 既有《红楼梦》里头的婉转对话, 也有《聊斋志异》里头的直白问答; 既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打哑谜式对话, 也有鬼怪与人之间的简单明了式问答……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彩了!
声明:本站内容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0qu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