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一个“躺平”的皇帝

咸丰皇帝,名字叫奕詝,听起来像是个古代版的“躺平青年”。他爹道光皇帝临终前,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可咸丰呢?他倒好,直接“躺平”了。你说他懒吧,他还真不懒,每天批奏折、处理政务,忙得像个陀螺。但你说他勤快吧,他又总给人一种“得过且过”的感觉。

咸丰和恭亲王 恭亲王和咸丰的关系

咸丰的“躺平”不是那种彻底放弃的躺平,而是那种“我知道问题很大,但我就是不想动”的躺平。比如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库空得能跑老鼠了,可咸丰呢?他居然还想着给自己修个豪华的避暑山庄!这操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你以为他是想逃避现实?其实他就是单纯想享受一下生活而已。

恭亲王:一个“卷王”的王爷

相比之下,恭亲王奕訢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卷王”。他是咸丰的弟弟,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咸丰在位时,恭亲王就已经开始参与朝政了。后来咸丰去世,慈禧太后掌权,恭亲王更是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恭亲王的“卷”可不是那种无脑加班式的卷,而是那种有计划、有策略的卷。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推动洋务运动;他还积极与外国使节打交道,努力维护清朝的国际形象。可以说,恭亲王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清醒者之一。他的努力虽然没有彻底改变清朝的命运,但也为后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兄弟俩的不同选择

咸丰和恭亲王的性格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咸丰虽然表面上对弟弟很信任,但实际上心里总是有点不踏实;而恭亲王呢?他对哥哥的感情也很复杂——既尊敬又无奈。毕竟,看着哥哥整天“躺平”的样子,他心里肯定也是五味杂陈吧!

不过话说回来,兄弟俩的不同选择也反映了当时清朝社会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消极应对、得过且过;另一种则是积极进取、寻求变革。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给这对兄弟太多时间去证明谁的选择更正确——咸丰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而恭亲王的改革也随着慈禧太后的保守政策而逐渐停滞。